在洛阳,生产和经营牡丹瓷的商家很多,唯独花开帝都牡丹瓷独领风骚,行业发展十多年。究其原因,不得不提到翟润圈制作牡丹瓷的由来!
2008年,已经深谙陶瓷烧制技艺的翟润圈突发灵感:“如果让牡丹盛开在瓷盘中,成为永不凋零的长生之花,该有多好啊!”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,心中对牡丹的情意厚重绵长。整整两个多月时间,他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工作室内,谢绝与外人交往,闭着眼睛痴痴地想,拿着画笔忘情地画。反复修改草图,反复琢磨工艺,反复推敲步骤。两个多月的封闭期过后,正是牡丹芳容展露时,他悄然推开房门,徜徉在牡丹花田中,认真端详每个花瓣的形态,每片叶子的神韵,每根枝条的长势。他想与牡丹对话,想把自己所有的心事说给牡丹听。
为学到真本领,吃苦不必言,用心参悟,处处留心更是关键中的关键。用精确数据记录温度变化,亲自上手捏揉上釉,一件简单器皿,要反复雕琢几十次、上百次,直到满意为止。设计磨具、独自做坯、娴熟注浆、稳妥上釉、升温控制、降温处理等全套技能掌握以后,翟润圈觉得到了该回家制作牡丹瓷的时候了。
高岭土是制作牡丹瓷的重要原料。翟润圈对材料的筛选,到了特别苛刻的程度,不允许有任何杂质,不允许有任何色差。为增加高岭土的可塑性,他翻阅大量文献,请教很多业内人士,然后加入特殊成分。加入特殊成分的高岭土更洁白,捏揉雕刻,拉伸转曲更是得心应手。在花坯的设计上,绝不是简单地看着相片,呆板地模仿照搬,如果这样,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,失去了一件工艺品的灵魂。哪些花瓣要稍微去掉一些,不显得拥挤;哪些花蕊要改变一下生长方向,更有灵动意境;哪些叶脉需要微调,方显乱而有序;哪些叶子需要夸张,方显大气从容。对艺术的追求,他做到了精益求精。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水平,他不惜重金,邀请中央美院、四川美院的教授,到公司教学指点。艺术语言真的是精妙无穷,简单地调整一下光线明暗对比、调整一下线条粗细,整个作品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,立即呼之欲出,鲜活生动。他真正领悟到了:创作来源于生活,而高于生活。对艺术的理解和再创造,让他在牡丹瓷的制作过程中,更加高人一筹。
上色是牡丹瓷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一步。一笔不慎,全盘皆输。翟润圈追求的是瓷盘洁白无瑕,花色丰富多变。为追求色彩搭配效果,他先是利用数码科技在电脑上着色,然后反复调整,直到赏心悦目为止。他手中的赵粉,粉色由浅入深,落落大方;姚黄,浅黄不耀眼,赏心悦目;豆绿,初开时呈浅绿色,盛开时颜色渐淡,阳光下花色变白,清爽雅致;二乔,紫红与粉白相间,相得益彰。在花开帝都牡丹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里,有一款硕大的豆绿牡丹瓷,是翟润圈的经典之作。他说,他喜欢平淡,喜欢在平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也许像他这样的人更适合创作,在属于自己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。他说,他在牡丹瓷制作这条路上,刚开始走的是工笔路,然后走写意路,未来要走大写意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牡丹具有精气神,才能让观赏者看到一件牡丹瓷背后作者的语言和内心思想。只有思想碰撞,艺术才能长存,瓷盘中的牡丹才能成为“永不凋零的花”。
花开帝都翟总接受洛阳晚报采访
一件牡丹瓷要经过24小时的烧制,一朵花瓣捏造雕刻,经过780度的高温烧制以后,要仔细看看是不是有裂纹残缺,没有瑕疵的花瓣才能进入下一步烧制。施釉后,再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制。前12个小时要严格按照工艺逐步升温,后12个小时要根据器件大小,收缩比系数,逐步降温,24个小时之内,要寸步不离电炉。
翟润圈对牡丹情有独钟,对牡丹瓷精益求精。温润如玉的花开帝都牡丹瓷,收藏赠友两相宜。